Search

盡量一天推一部電影,今天輪到有收在書裡,同時也是百提不厭、屢屢美到嘆息的愛片 ——《#異星入境》。<...

  • Share this:

盡量一天推一部電影,今天輪到有收在書裡,同時也是百提不厭、屢屢美到嘆息的愛片 ——《#異星入境》。
⠀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⠀
其有科幻電影的骨幹,以及文藝片的靈魂。望穿悲歡離合為生命的一部分,誰也無力改變命運帶來的種種,你只能聆聽故事,扮演好故事中的人。無論幸福或不幸,我們必須自己體會與面對,這就是原著作家姜峯楠緊扣的核心:自由意志。那些關於生命的奧秘,關於未來的命運,關於存在的意義,人們持續透過藝術在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中,尋找永恆之靜謐與內心之寧遠,唯有嘗試親身走過,方能領悟一切。
⠀⠀⠀⠀⠀
別的科幻作家號盡心神在創造未來世界的樣貌、刻畫未知時空的輪廓,唯獨姜峯楠,像黑夜裡的一盞燈塔,「科學不光是為了要尋求真理,科學也必須尋求人類生存的意義。」而他親筆銘刻下的,亦徹底體現人性面對科技的細膩心態,與重來千萬次也無法改變的未來命運,最終回歸至「人」本身,體現最平凡而動人的真理。
⠀⠀⠀⠀⠀
「我以前以為這是妳故事的開始。記憶是種奇怪的東西,運作的方式跟我想像的不一樣,我們被時間規則緊緊地束縛著,而這就是結束,但現在我不確定我相信開始和結束。有些日子,述說了超乎生命想像的故事,像是他們到達的那天。」
⠀⠀⠀⠀⠀
影像故事始於她的獨白,也終於她的獨白。記憶多少是朦朧不清的虛無縹緲,像一種身體騰空詩意。我們跟隨她睜著眼走入《異星入境》這樣虛幻而真實的故事。在看似一如往常的某個日子裡,毫無預警,十二個未知的龐然巨物降臨在世界的各處,從裡到外無一不是來自於外星的物質與生命體,沒有共通語言,也沒能夠交流的方式,更無從得知這些不速之客的意圖與目的。政府與軍方束手無策的同時,請到科學專家伊恩與語言學家露薏絲深入研究,設法合力解決人類前所未有的難題。
⠀⠀⠀⠀⠀
語言代表了一整個族群的輪廓與地圖,那水墨畫般的符號,彷彿水彩或墨汁滴入水中的瞬間,擴散,延伸,接著淡去,將薄霧瀰漫的空間染上些許意識。她小心翼翼建立連結,如臨深淵謹慎試探,傾注全力解讀此生認知之外的陌生抽象圖文。但最奇異的是,當她漸漸從毫無頭緒到撥雲見日,終於抓住一絲未知生物的思考模式時,自身波瀾不驚的平靜生活也開始頻頻浮現幻覺;似記憶,有時近在咫尺,似未來,有時遠在天涯。
⠀⠀⠀⠀⠀
類雙主線的故事漸漸合而為一,一端是研究七足類文字的過程,與我們認知中所有語言背道而馳,一個圖形就代表整句完整話語。換言之,敘述一件事情時,就已經知道了始末和因果。在他們的世界裡,時間並非線性存在,因此,露薏絲逐步理解他們的語言以及思緒運作時,也慢慢看清楚自己人生的方向與結局,無論是好是壞,是喜是悲。命運另一端,緊牽的則是與女兒的未來回憶,原來是未來,也是記憶,飄忽穿插當下和未知,唯美呼應似夢似真的撲朔迷離,直至盡頭才撥雲見日,溫柔的衝擊帶來的是更巨大的震撼。
⠀⠀⠀⠀⠀
「從一開始,我就知道自己一生的終點,而我也選擇了這樣的人生道路。然而,我會走向最美好的人生,還是最痛苦的人生?我的人生會是極大值,還是極小值?」
⠀⠀⠀⠀⠀
定義人生的不再是起始與結局,而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。像一部早早演完的電影,一本預先寫好的小說,一輛跨越終點的列車,一趟已經抵達目的地的旅程,中間無數日子的點點繁星、片片風景,才是無法從旁知曉的感受。過去、現在與未來在時間中形成某個瞬間,下一秒就會灰飛煙滅,每個同時存在的瞬間密密麻麻交織成我們一生的星空。
⠀⠀⠀⠀⠀
在經歷這些時刻的當下,千百種矛盾複雜的情感也僅僅糾纏在一起,從 Amy Adams 盈盈湧動的水藍色瞳孔傾瀉而出,深沈的幸福流淌自身沉的悲傷,溫暖的擁抱蔓延自溫暖的痛楚。死亡是必然的,哭泣是必然的,分離是必然的,我們可以選擇走上另一條路,看不見她的笑容就不會落下失去她的淚水,但天涯海角也難以逃避的,依舊是換了時空仍不會改變的自我。
⠀⠀⠀⠀⠀
已身在平凡之中的真相,勝過無數恢宏壯麗的假象。說故事的人給予這個問題正面答案,自由意志存在於我們選擇的心境,人類的力量極其渺小,束手無策任由所愛之人遁入長夜;人類的力量也並不渺小,智者造橋,愚者築牆,懂得分享便可能拯救世界。時間與命運像是宇宙的運行一樣無法抗拒,但接受宿命並不意味著消極悲觀。女兒的人生如隙中駒,石中火,夢中身,短暫卻燦爛,但所有即將因女兒降臨人世所帶來的美好,所有即將因晉升母親而擁有的喜悅,難道會因必然的香消玉殞而全部抹煞嗎?
⠀⠀⠀⠀⠀
我想,人們都有透過語言所可以解釋的,也有透過語言所不能解釋的,例如孤獨,例如宿命。
⠀⠀⠀⠀⠀
Denis Villeneuve 用畫面具象了小說美得令人嘆息的收尾,「To make love, to make you」。露薏絲以極其優雅的姿態,從容接納落在生命裡的道道陽光和滴滴雨水。縱使人世間所有的生都因死而出現、相聚都為離散而發生,就算望見結局也無法扭轉任何事實,那我們是否也應張開雙臂擁抱屬於自己的悲歡離合ㄝ為所愛之人勇於體會箇中滋味,品嚐內心的情感激盪與變化,那往往比絕對的理智更能打動人心。
⠀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⠀
「儘管已經知道人生旅程的終點與方向,我依然會去擁抱它,並欣然接受生命裡的每個時刻。」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Kristin| 東吳中文畢,英國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國際行銷碩士,著有《光影華爾滋》,喜愛透過觀影、閱讀探索人與人,以及人與自我之間的關係。 合作邀約| 寶旭姐 [email protected]
View all posts